教師資格
網站導航
手機APP

手機Web端瀏覽
1、直接輸入 wap.zgjsks.com
2、掃描二維碼訪問
網站導航
手機APP
手機Web端瀏覽
1、直接輸入 wap.zgjsks.com
2、掃描二維碼訪問
您現在的位置:中公教師網 > 國家教師資格證考試 > 綜合素質 > 小學 >
來源:中公教師網 時間:2020-12-17 15:46:15
學生觀對于全國教師資格統考來說是每年常考的知識點。學生觀這一知識點在全國教師資格考試中考查的比較頻繁,所占分值比較大,考查知識點相對較集中。題型主要是單選和材料分析題。對于主觀題材料分析題來說就要求考生能夠從材料中識別出對應的理論知識點,清晰無誤的作答。下面詳細整理學生觀的相應知識點幫助各位考生進行備考。
課程改革倡導“以人為本”的學生觀。以人為本,也就是以學生作為教育活動的根本出發點,其核心就是“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以人為本的學生觀可以總結為“兩獨一發”。
第一,學生是發展的人。
正例——容納錯誤、多寬容、看到可塑性能進步
反例——否定、處罰、看不到潛力、不相信能進步
三表現:
(1)學生的身心發展具有規律性。
學生發展的規律性主要體現在身心發展上,我們應該應用這些規律進行教學活動的開展,調整我們的教學策略。這里主要列舉五大規律:順序性、階段性、不平衡性、互補性和個別差異性。順序性告訴我們的啟示是循序漸進,階段性告訴我們的啟示是不能搞一刀切,不平衡性告訴我們的啟示是抓住關鍵期,互補性告訴我們的規律是揚長避短,個別差異性告訴我們的規律是因材施教。
考情:針對這個考點,一般來說主要以單選題形式考查。考試出題經常會考查到五大規律對應的啟示,需要重要把握理解。
(2)學生具有巨大發展潛能。
以人為本的學生觀要求教師應當把學生看做發展過程中的客觀存在,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學生,倡導對學生進行形成性評價,做到對每個學生不拋棄不放棄。
(3)學生是處于發展過程中的人。
作為發展中的人,也就意味著學生還是一個不成熟的人,是一個正在成長的人。實踐中,人們往往會忽視學生正在成長的特點,要求上也是十全十美,對學生求全責備。這是和發展的觀點相對立的。把學生作為一個發展中的人來看,就要看到學生身上的不足,也要允許學生犯錯誤。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改正錯誤,才能不斷促進學生成長。
考情分析:可以在案例分析題中作為作論點進行備考。如果在材料中出現老師認識到學生能進步的行為即可以考慮此理論點作為材料分析點作答。同時學生是處于發展過程中的人指學生由于身心不成熟,犯錯誤在所難免,所以老師要寬容學生的錯誤,學會原諒學生的錯誤。若在材料中有這樣的表述即可以考慮此點。
第二,學生是獨特的人。
學生是完整的個體,在長期的學校教育中,有些老師重智育輕德育,重做事輕做人,重理論輕實踐。在這些老師頭腦中,學生并非獨立的個體,而只是片面的學習機器。以這種觀念和方式培養出來的人無疑會有很大缺陷。每個學生具有自身的獨特性。正所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學生與成人之間還存在著巨大差異。
正例——看到差異性、因材施教、培養個性
反例——“一鍋煮”、處理問題沒有針對性
考情分析:針對這個內涵,考生要以材料題備考。如果材料中涉及老師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發展學生的特長,并且能夠根據學生的獨特之處因材施教,那么可以考慮此點作答。
第三,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
學生不是以教師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承認并正視現代學生群體特征以及與成人之間存在的巨大差異性。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得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學生是責權的主體,享有權利也要承擔責任。
正例——尊重想法、采納意見
反例——拒絕采納、侮辱學生、否定權利
考情分析:材料單選和材料分析題。比如,老師可以讓學生們自己動手去設計黑板報、老師在其中只是給學生一些建議,但是大部分任務和內容都是讓學生自己完成,這就明顯體現出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考題示例:陳老師在語文教學中,總是先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然后提出問題,讓學生圍繞問題各自探索,并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大家都解決不了的問題就由陳老師講解。一學期下來,很多學生覺得不但收獲了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增強了。當然陳老師也會遇到一些“意外”情況。有的同學老是找不到學習方法,也不愿意澄言,習慣當聽眾,王春就是這樣的孩子。陳老師有一次點名讓王春發言,王春站起來緊張得面紅耳赤,陳老師示意王春坐下。課后,陳老師把王春叫到辦公室說:“你既然不愿意在班上公開講,那我們就私下聊吧。現在只有我們兩個人,你就補上你的課堂發言吧。”在陳老師的多次鼓勵下,王春慢慢克服了膽怯,也敢上臺發言了。
作為班主任,陳老師號召學生擴大閱讀面。他給學生推薦了很多書目,包括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也包括科技史、通俗哲學讀物、成功者的勵志故事……他還經常組織學生交流閱讀體會。一學期下來,學生的視野明顯開闊了,知識面也明顯拓寬了。
問題:請結合材料,從學生觀的角度,評析陳老師的教育行為。
(一)案例分析題答題思路
1.讀懂題干——找準答題角度
(1)理論-從教育觀or學生觀or教師觀
(2)主體-王老師or李老師
(3)要求-評價or啟示
2.分析材料——找準關鍵信息
(1)教師行為
(2)教師行為——理論
3.組織答案——總-分-總
(1)總:評價(表明態度和看法)
(2)分:論點+結合材料闡述
分論點1…………。材料中,……。
分論點2…………。材料中,……。
分論點3…………。材料中,……。
(3)總:照應開頭,總結強化。
(二)答題模板(參考)
該教師的行為是正確(錯誤)的,體現(違背)了學生觀的要求。
“以人為本”的學生觀,是在教育教學中公正的對待每一個學生,不因性別、民族、地域、經濟狀況、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視學生。該教師的行為主要體現(違背)了以下×個方面。(此段根據材料增刪)
(1)學生是發展的人。學生的身心發展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并存在巨大的潛能。
材料中,××老師……做法體現(違背)了該要求。
(2)學生是獨特的人。學生個體與個體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都具有自身的獨特性,與成人之間具有明顯的不同。
材料中,××老師……做法體現(違背)了該要求。
(3)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具有主體地位和主體需求,他們的想法不應以教師的意志為轉移。
材料中,××老師……做法體現(違背)了該要求。
總之,在教育教學中要認識到學生是有差異的完整的生命個體,具有發展的潛能和發展的需要,他們的成長需要人文關懷。
(三)參考答案
陳老師的教育行為符合“以人為本”的學生觀,是值得提倡的。
(1)學生是發展的人。學生的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學生有巨大的發展潛能,學生是處于發展過程中的人。材料中,陳老師號召學生擴人閱讀面,開展一系列活動,使學生開闊了視野。這體現了陳老 師把學生看作甕展的人。
(2)學生是獨特的人。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獨特性,是具有個性與差異的人。材料中.針對王春找不到正確的學習方法、不敢在眾人面前回答問題的特點.陳老師私下和他進行交流,給予他鼓勵,最終使他克服了膽怯。這體現了陳老師懂得因材施教。
(3)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每個學生都是獨立于教師的頭腦之外,不以教師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材料中,陳老師讓學生圍繞問題各自探索,并在小組內進行交流是充分尊 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這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的體現。
總之,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努力踐行“以人為本”的學生觀,促進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展。